BI,OLAP开篇

BI将火


随着2003年12月12日Business Objects公司(简称BO)收购Crystal Decisions 所有交易的全部结束,一个年营业额达7.36亿美元的全球最大的BI(Business Intelligence,商业智能)厂商诞生了。


据不完全统计,近1年来全球范围的企业并购中,涉及到BI的高达数十亿美元之多。其中以老牌BI厂商BO(Business Objects)以8.23亿美元收购Crystal,以及著名的BPM(Business Performance Management,企业绩效管理)厂商Hyperion(海博龙)以1.56亿美元收购第六大BI厂商Brio最为引人注目。而Hyperion在完成收购后,以年营业额6亿美元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BI厂商。


是偶然?记者在同曾经采访过数家企业CIO聊天时惊讶地发现,他们不约而同地正在或即将进行BI产品的选型和规划。是必然?记者从他们那里得到的答案也几乎一致:“经过几年ERP系统的运行,企业拥有了大量的经营及客户数据,为了进一步获得市场的竞争优势,必须把这些封存在各个数据库中的各种结构的数据充分利用起来,提高企业运营绩效,获得更大市场。”


于是乎,我们今年看到或听到诸多之前习惯于在幕后低调工作的BI厂商,纷纷跳出来展示自己BI标记时也就不足为怪了。同样道理,在BI产品上一直毫无建树的国内厂商相继推出相关产品与概念并宣称填补国内空白者也屡见不鲜了。


据IDC数据调查,2003年中国大陆BI市场软件授权费用总量为2300万美元,2004年预估将达3000万美元,增幅达30%。这个数字无疑给众多BI厂商一针强心剂。从表面上看来,目前我国的BI市场不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具备了一定的条件,只需到一个临界值便会一触即发。但记者认为事实并非如此,不论从企业用户对BI的认识和定义还是国内BI市场的规范程度都存在很多问题,如同当年的ERP市场一样,需要时间、经验和教训的积累才能发展成熟。


定义BI


在收购了Brio之后,Hyperion副总裁兼亚太区总裁卡尔蒙特力先生经常被他的客户问同样一个问题:你们现在算是BPM厂商还是BI厂商呢?而他常用一个例子来回答:早在6、7年前,全球著名的企业应用软件厂商PeopleSoft(仁科)就曾试图进入BPM市场,但现在他们选择了与Hyperion合作。如今与其合作的还有SAP以及国内的用友和金蝶。“很多BI公司更愿意把自己叫BPM(或者EPM、CPM)公司,但BPM与BI的最根本的区别是:BPM是具有远见的,对企业未来策略的研究,而BI则是对企业历史数据进行研究,是过去时。”


其实,市场上早就有BI工具,比如联机分析处理(Online Analytical Processing简称OLAP)、报表制作和数据挖掘等,但BPM除了包含上述技术外,在应用领域、功能划分以及系统构造方面与BI有着本质的不同。在应用领域方面,BPM可以深入特定的业务流程或功能;BI只是通用工具;在功能划分方面,BPM可按企业业务功能划分,如财务绩效管理、客户关系绩效管理、生产运营绩效管理、交叉业务绩效管理;BI工具只能根据技术划分,如数据挖掘工具、OLAP工具等。在系统构造方面,BPM能够协调业务活动以达到特定的结果,如编制预算、评估关键供应商;BI只是支持没有预定义的特殊查询和分析,其业务目标是开放的。


到底什么是BI?目前常见的有企业界与学术界的两个定义。


企业界认为商务智能是指一种能力:通过智能地使用企业的数据财产来制定更好的商务决策。它的意思是说各种企业的决策人员以企业中的数据仓库(Data Warehouse) 为本,经由各式各样的查询分析工具(Query/Report Tools)、联机分析处理(OLAP)工具、或是数据挖掘(Data Mining)工具加上决策规划人员的行业知识(Industry Knowledge),从数据仓库中获得有利的信息,进而帮助企业获利,提高生产力与竞争力。


学术界的观点是:BI 实际上是帮助企业提高决策能力和运营能力的概念、方法、过程以及软件的集合,其主要目标是将企业所掌握的信息转换成竞争优势,提高企业决策能力、决策效率、决策准确性。


显然,学术界对BI的定义更加宽泛,这同时也给了BI厂商以更多的发挥空间。


BO公司在解释BI的定义时举了个例子:您正面临一个不可预知的商业问题,作出准确的决定将增加利润,反之将减少利润。现在您正需要准确的信息,这恰是BI软件能提供的。它挖掘贵公司的数据库和操作系统中的数据,提供及时可控的信息,所有的都取决于您的商业目标和规则。


尽管ERP理论上包括BI和CRM,而实际并不如此。BI 是为了聚集、巩固、分析和提供接近信息的包括更大范围的分析软件和方案的术语,因此也有人认为,CRM 和ERP 只是BI 能应用的两种操作系统。比如,以CRM 为导向的BI 分析也许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年龄集中在31~45岁之间的、住在北京亚运村的客户的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以ERP 为导向的BI 分析也许会包括这样的规律:在特定的生产设备下既定的机器工具的损耗平均时间。


综上所述,其实BI就是一个整合一系列操作以及决策支持应用程序和数据库的企业系统,它向商业团体提供容易接近其商务数据和允许他们作出准确的商务决策。它是一种新“规则”,在其中数据最终被视为企业资源,也就是任何操作系统如ERP、CRM和任何决策支持应用程序(包括数据库和数据仓库)都是BI,当且仅当他们是在战略上主动跨组织的范围和方法下开发的。


产品风骚各领


在MetaGroup在最近的一份报告中,单就技术而言,处于领先地位的公司包括Cognos、Microstrategy、Brio、BO和Oracle。为了考察以上提到的几家公司BI产品的特色,eWEEK/每周电脑报特别联合了一些正在进行BI选型的企业重点对以上五家公司以及SAP、微软公司的BI产品进行了比较与评估。


在评比中我们发现Cognos与Microstratagy属于同一阵营,都属于产品线较齐全,既有前端展示功能,又有后端数据分析与挖掘功能,二者都能够提供比较集成化的方案。Cognos数据处理速度更快一些,且在预算与规划方面造诣颇深,而Microstratagy由于其在OLAP Server上的优势在处理大数据量数据方面更出色。由于Cognos早在1969年就已成立,比其他3家都要早20年,这也决定了他们在技术架构上的差异。据悉,除Cognos仍然沿用C/S架构外,其他几家主流厂商都基于B/S架构。所以Cognos的产品并不能通过Internet进行浏览,但针对特定的和主流的ERP软件专门。Cognos已设计了相应的加速器PPES(PowerPlay Enterprise Server)可解决这个问题,相应的投资自然也会大幅增加。


BO与Brio都是在前端展现方面比较突出,用户接受程度较高。但二者均无OLAP Server,导致数据监控功能较弱,虽然也可以与微软或Oracle的OLAP Server挂接,但这样毕竟受制于人,给客户提供的方案也不是最集成的。正是因为这个原因,Hyperion才认为对Brio的收购是前端与后端的最完美的结合(不过由于缺少数据挖掘这部分功能,他们所谓的完美似乎也有些牵强)。


对此,现任Hyperion中国区销售总监的原Brio中国区总经理王善越认为,Hyperion自身的OLAP Server功能不错,扩展性好,而且可读可写,Brio可以从OLAP里拿数据,也可以从关系型数据库里提取数据,没有任何冲突。而且双方产品合并后没有任何变化,被称为最匹配的合并。另外从客户的角度,目前在国内既在前端用Brio,又采用Hyperion OLAP Server的客户占了Brio全部客户的80%。


相反,BO斥资8.23亿美元收购Crystal的行为除了使其年营业额从4亿美元增长到7.36亿美元外,更多的是引起了业内人士的疑惑。卡尔蒙特力认为,这二者的产品线重点都在前端展示,重合度很高,BO并没有使其产品线得到更有效的扩充。


对此,BO公司亚太区市场总监Kriss Channe先生解释道,BO的产品线已经涵盖了从BPM、数据挖掘到BI前端展示产品,惟独在报表这方面不是很强,而Crystal恰好是最强的报表工具提供商,在全球拥有大量低端用户,而他们恰恰是BO产品的潜在用户,因此二者合并后产生的商机是巨大的。同时,对于Hyperion与 Brio的合并,Channe的看法相当客观,他认为以前Hyperion的用户仅仅局限在财务部门和高层财务人员在使用,而Brio在财务外业务部门有很多解决方案,产品大部分由业务部门使用,收购后,Hyperion希望能够借助Brio从财务部门走到业务部门。“但能不能如Hyperion所愿真正走出财务部门,还要看其今后怎么运用Brio这张牌。”


买还是建


随便翻看任一家BI公司的客户名单,都会发现具有惊人的相似性,即除了金融、电信业均拥有大批客户外,他们的客户简直是涉及到了各行各业。由此很多人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BI是一个没有行业特征的产品。但实际并非如此。一个BI公司仅靠销售其分析工具或技术平台是发不了财的,而他们真正昂贵的就是经过多年经验积累和总结下来的具有各行业固有特征的商业分析模型。难怪通化钢铁CIO王树强先生不禁感慨,“我们购买BO的平台才不过几十万人民币,可要把他们的平台及商业模型买齐了据说要500万美元,我们想都不敢想啊,只有那些像宝钢这样的财大气粗的行业巨头才买得起。何况全球一些标准模型又不一定适应国内用户。” 经过3个月的培训及自己对钢铁行业业务的熟知,通钢自从去年BI上线后至今已自行开发了25个模型,“虽然慢些,但很灵活。我们需要什么就开发,不需要就废掉或改掉。” 最后,王树强根据自身经验建议,不要在BI产品选型上耗费过多精力,重要的是准备后续力量,熟练使用数据挖掘工具并建立企业需要的商业模型。


买平台还是买整套解决方案及模型?从目前国内大部分用户实际情况来看还是偏向买平台,毕竟价格便宜,如满足基本功能的情况下一个平台的软件授权费用约20万人民币,加上实施费用不过50万元左右,而据悉一套完整成型的数学模型动辄上百万美元,当然用户可以像通化钢铁一样根据自己的需求自行设计模型。汇丰银行则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方法,它自己不花人力和精力去开发和研究这些模型,而是每年都向花旗等国外银行购买其自行开发并已投入应用的业务模型,以保证花钱购买成熟的模型。即使这种方式往往是最贵的,但采用这种方式的用户看重的是投资回报率。


谈到这一点,BO公司亚太区市场总监Channe认为,虽然购买标准模型预制的分析应用加速了实施时间,帮助企业能够尽快超过他们的竞争者。不过由于目前国内市场应用BI的企业并不多,应用深入的更少,应用基础也比较薄弱,即使拿来国外先进的商业模型也不一定运转起来,所以他建议开始可以先从平台级产品做起,逐渐深入应用。同时他还表示,BO针对国内市场的现状在整体解决方案中提供一些通用性较强的模型给客户使用,以此来均衡“买与建”的关系。


对国内BI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曾经在Ventana Research的一次万名用户调查中获得最低总拥有成本的安讯(Actuate)公司认为,BI不应只被看作是针对个人或部门的一种工具,而是整个企业需要通过正确的信息做出正确的决策。BI对所有企业来说是一种战略优势,必须站在整个企业的高度来看待。最初实施BI项目时无需大张旗鼓,但是发展方向和人员以及数据的可扩充性在最初做计划时必须慎重考虑。企业还需要选择合适的软件平台,确保满足不同用户对数据的不同需求。为了确保BI软件成为“企业平台”而不是“技术孤岛”,终端用户必须考虑在内,这样才能正确选择出一个功能最强并且最经济有效的平台。


中国攻略各不同


一位业内人士毫不客气地指出,目前中国的BI市场非常混乱,就是因为国内代理商把价格都做乱了。而在2004年之前,国际主流的BI厂商也只有Brio一家亲自做中国市场,这也就是为什么BO在全球销售额是Brio的6倍,但在国内却只有其一半。另外,由于其他几家BI厂商在国内根本没有常驻机构,不仅导致市场价格混乱,更加严重的是导致市场上泛滥着盗版。


不过,今后Brio在国内将不再孤独了。从1月1日起,国内原BO与Crystal销售人员将会以统一的形象面对客户,并将在3月份举办新公司最大一次亚太区用户大会。在合作伙伴的选择上,BO也取消了原先的全国总代理制,与原总代Business intelligence中国有限公司解除了合约,改为多代理商制,其中便包括实力强大的神州数码。


在收购Brio之前,Hyperion全球的销售收入中BI与BPM各占一半,收购后BI产品收入则占到60%。在国内,Brio现有销售队伍与Hyperion自有BI产品的队伍进行了整合,而Hyperion最有名的BPM产品则继续由原Hyperion的人员进行销售。对于2004年的市场预期,Hyperion中国公司的目标是:中国前100强企业中15~20%的客户采用Hyperion全套产品,包括后端的BPM与前端的BI(全套产品的意思是包括财务合并、财务分析、模型、从制订战略到商业模型与流程设计到预测)。早在2003年初,Brio便与金蝶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金蝶作为Brio的顶级代理商, 把Brio Performance Suite捆绑到金蝶的企业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中。在合作近1年后,金蝶通过OEM方式推出了自己的EPM产品,虽然目前仅仅是雏形,还有很多没有成型,但也足以表明金蝶对这块市场的重视程度。


虽然Cognos全球收入中有70%来自BI,但作为Hyperion非常重视的竞争对手,其在预测及规划上的实力也是不容小觑。但不同于前两家厂商,Cognos并没有亲自进入中国大陆市场,仅由国家信息中心的北京优信佳公司作为其总代理。但毕竟靠代理商及分销商做项目,导致其在国内的管理不到位,价格也比较乱,实施质量同样很难保证。


另一家主流的BI厂商,MicroStrategy也在2003年11月6日宣布,将通过其在大中国区的惟一总代理FirstBI公司代理销售其软件和服务,推广它的中文版产品,向中国企业提供数据分析软件,用以优化业务运作、提高效率和改善客户关系。而FirstBI的之前正是BO公司的中国区总代理。


谈到BI,不能不提及在统计分析、数据挖掘方面全球一流的SAS公司,由于在产品上的明显优势,SAS的客户分布在金融服务业、保险业、电信业、制造业、零售业、医药、能源、政府和教育等领域,甚至在《财富》前100名公司中有98家都使用它的软件。在国内众多金融机构与电信运营商均是其用户,而宝钢则是其最典型的传统企业用户。


但如同其产品的优势一样,其销售模式的独特性也同样明显。由于SAS全球统一的独特的租赁式销售模式使其在国内市场举步维艰。举个例子说明,如果企业使用SAS的产品,第一年应付10元,以后每年都要付5元的租赁费用,如果某年用户拒绝支付该费用,将无法继续使用该软件。这种收费方式首先国内用户接受程度不高,除非是行业巨头可以承受,或者是该企业能清楚地计算出每年的ROI,导致每年付出5元钱不会只得到4元的回报。可这样的企业在国内能有几家呢?


另外,SAS对合作伙伴的支持力度不大,导致虽然SAS进入中国已经10年之久,却始终在市场上不温不火。


全球ERP老大SAP显然也不甘心看到众多专业BI厂商独自瓜分市场份额,于是他们首先在已有的ERP客户上做文章,重点强调其BI产品SAP BW与其R/3 ERP系统的完整性与集成性的优势,但是其昂贵的费用的确也令很多用户有心无力。


在对企业及软件市场进行分析和预测时,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微软。在记者的采访中,被BI厂商提到最多的也是微软。如今,微软的SQL7已经集成了OLAP,但前端展示上还需要二次开发或与BO、Brio等集成,但没有人会怀疑如果微软一旦用心做前端产品,其易用性和亲和力一定不会差的,何况还有与OLAP Server捆绑这一微软惯用的杀手锏。


谈到那么多国外BI厂商的动态,我们不禁疑问:国内有没有BI厂商?的确,近期业内也频频有国内厂商如博科、金蝶发布其BI产品,另外前方正的“空降兵”总裁李汉生也在领导着上海和勤软件进行BI产品的开发。但从产品功能上看,国内厂商自行开发的软件在国外厂商的眼中简直就是“小儿科”,所以其产品价格相差数十倍甚至数百倍也情有可原。鉴于此,一直对中国管理软件情有独钟的中华网近期又收购了一家丹麦的BI公司,并将其产品移植到中华网控股的铂金软件平台上,年后就会面市。已经使用了国外BI产品多年的某企业CIO也认为,看到国内的BI产品后感觉只是一个框架,还需要很多模型和内容去填充,这些内容要么直接来自国外厂商OEM,要么自己从经验中提取并建立,他认为中国的企业的运作方式毕竟同国外企业不同,因此国外很多标准的模型并不能直接套用,适应本地需求的市场还是巨大的。如何使自己的产品更加充实和适应客户需求呢?当然是尽可能多地让了解客户需求并让客户应用产品,所以国内BI厂商应该不要放弃任何接触客户,了解客户需求并让客户了解自己产品的机会,不要看到国外厂商的参与就主动举了白旗,不然永远没有进步的机会,更何谈生存。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