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尾理论
克里斯•安德森在书中告诉我们,商业和文化的未来不在热门产品,不在传统需求曲线的头部,而在于过去被视为“失败者”的那些产品——也就是需求曲线中那条无穷长的尾巴。 非常感谢方军,寄来了的《长尾理论》中文版一书,令我能够在第一时间一窥中文版之全貌。准确的说,是翻译版本的全貌。英文版我送给了老方一本,不过他老抱怨说英文书看起来太慢,不如看中文书来的畅快淋漓,不论是看书还是写书,他的速度都是超常的,或多或少能表现他的一种行为方式。 方军在快件里附赠了《经济观察报》的商业评论专刊:《长尾:无处不在》和《走出困境》。都是值得一读的好文章,再次谢谢方军。 说到长尾理论,Hopesome很久以前的文章已经将长尾的精髓深入浅出的阐述得非常清楚。但在很多网络上评论中,在公司的战略讨论中,常常看到各种对长尾的引用和解释,让我困惑的是更多仿佛是在生搬硬套,反而令人将长尾想像成一个极其神秘的玩意,却忽略许多意义上的理解。 以一位朋友的话说:“长尾理论与引爆流行相比,显得单薄,它缺乏一个理论模型,而几乎所有理论的论证都是以个别案例的形式来描述,谈不上在理论的证明和论证过程”。当然,如果真的有一个纯理论的论证过程,估计也没有太多人愿意看。但长尾理论的误区是经常存在的,在我的理解,长尾有两个基本元素: 所以基于这两个基本元素为条件,是必须同时满足的,所有不能同时满足这两个元素的案例都是不正确的套用。比如说一家BSP可以说自己80%的流量来自用户独立的blog产生的流量,所以该BSP是一个长尾模型。显然,这个假设满足了第一个条件,让一切都可用,可访问,但却忽视了第二个条件,帮助用户发觉和发现。如果单纯以此将商业模型套上长尾理论,显然是不成立的。但许许多多的UGC们都会将自己的商业模型和长尾挂钩,或者捆绑,是令我很费解的事情。 显然有几个重要的问题忽视了,把尾巴安错了。 长尾的革新并不是在于发现了这个市场,而在于通过何种营销的方式来达到长尾! 其实学校也是一个长尾市场:教师是贩卖知识的人,学生是购买知识的人。只要少数的学生会受到关注,但是如果有老师可以着重关注剩下来的学生,那学生的整体成绩就可以提高。 当然,这是博弈论已经解决的帕累托最优问题。 长尾不是万灵的丹药,但也不用矫枉过正,规律性和趋势性了解一下就行了。 首先学校老师学生的模式应该不算长尾,因为老师的资源成本很高,不可能给学生不限的选择余地,学生只有被迫接受教育,这与目前的互联网市场情况不同。
互联网以及与其相关的无穷选择正在改变我们的世界。谁能利用这一点,明天的市场就属于谁。《长尾理论》的真正精髓就是丰饶经济学,随着无限的选择空间揭示了消费者的需求真相,这种全新的商业模式已经开始崭露头角。唱片业已经被iTunes和Rhapsody改变,很快,同样的变革就要发生在每一个可以想象的行业中。
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得到每一样东西,这个世界会怎样?如果数百万种冷门产品的总价值超过了寥寥几种热门产品的价值,这个世界会怎样?如果一群没有盈利动机的孩子也能录制一首歌,制作一段录像,而且能像那些大公司一样依靠网络传播他们的作品,这个世界会怎样?
《连线》杂志的总编辑克里斯•安德森在一篇文章里首次探讨了“长尾”问题,现在,这篇文章已经成了当代最有影响力的商业文章之一。以电影、图书和音乐业为例,他向我们展示了互联网所缔造的一个新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普通和另类产品的总销量可与顶尖的热门产品相抗衡。他发明了“长尾”一词来描述这种现象,从那之后,这个词便开始频频出现在世界各地的会议室和媒体中。
现在,在这部备受期待的著作里,安德森为我们揭示了这个过程,也揭示了无穷无尽的新机会:新生产者的机会、新集合器的机会、新时尚领导者的机会。他探讨了声誉经济、存货的终结、沃尔玛效应、协同生产的力量,以及广而杂的平行文化的兴起。从玩具到广告再到厨房设备,安德森证明了长尾经济学在各个行业中的魔力。
长尾风暴席卷而来,我们任何人都不能缺席!
自2004年创立以来,长尾理论获得google这样强有力的佐证,是分析目前日益繁荣的网络销售现象的理论工具。作为非主流的经济理论,目前存在很大的争议。能够全面的对这一理论进行介绍,这本书是一本非常不错的书,有助于使更多的人了解这种理论,对传统商业在未来的更全面的互联网时代的决策有很大的帮助。
长尾理论的误区
实际上在我理解长尾并不是要打破目前的80/20理论,就像相对论没有否定牛顿的物理学理论一样,只不过是一种补充,如果某个企业可以做到让物质足够丰富,用户又可以自由方便的选择,还要保证成本不能比其他同类企业高的话,那它就能实现长尾。
查看详情:
百科全书:
长尾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